《我只是試了一次而已》

讀後感想:

看完這本書時,我腦中浮現的想法是「我要多去嘗試自己想去做的事情」,哪怕沒有得到誰的認可,只要自己有興趣跟熱忱,就應該用「小小的行動、小小的成功」一步步地前行。每個人都一定都有自己想去嘗試的事情,但我們也都有『在行動前,或者是在中途就被自己內在質疑的聲音給勸退了』的經驗。

大家有認真去想過,為什麼我們內心深處會有這樣的想法嗎?

舉例來說:一個想在夏天去海邊玩時,在大家面前秀出好身材的人,決定從現在開始按照自己訂下的課表努力去運動重訓。第一天、第二天強度都能維持著,可是在往後肌肉上的痠痛、戶外的寒風、都似乎成了明天再來運動的好理由,於是一天又過了一天,本應按表操課的自己卻漸漸地放棄了原先想練出好身材的計畫。最後當大家去海邊遊玩時,看見沙灘上的俊男美女時卻只能暗自懊惱,感嘆自己不堅持與內心對自己能否實現目標的不信任……(這樣的情景是不是經常在自己與周遭的人身上換湯不換藥的發生著呢?)

這本書提到了許多案例告訴了讀者行動與堅持的重要,也讓我們了解到只要堅持下去,過去的經歷都不會白費。更重要的事,點出了一般人在心態上的問題,讓我們了解到自己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從而選擇了放棄

以我自己為例,我想建立一個紀錄所學、分享讀書心得、生活觀察的部落格,並以此為內容來源經營一檔podcast節目。我知道自己對想做之事的憂慮,但我卻不明白這樣的心態是因何而起。

  • 我部落格的版面、內容呈現的風格能否給予讀者深刻的印象?
  • 我能不能清楚地表達出我的觀點?文章書寫有沒有做到簡潔有力、段落分明?
  • 我能不能按時更新文章、錄製並剪輯出有品質的的podcast節目?
  • 我錄音的聲音會不會單調、不夠有活力?

跟每位想嘗試新事物的普通人一樣,我會擔心賺不了錢、白白的浪費時間,也同樣害怕市場沒前景,在未來不能作為穩定的經濟來源,但這都不是我最擔心的事。其實,我內心中最感到害怕的是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面對自己所未知的問題時,有沒有能力處理好

所以我從書中獲得的最大收穫是發現到自己在嘗試新的事物時,心態上導致無法持之以恆、堅持下去的問題。讓我能意識到自己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退卻,從而能以合適的方改調整自己的步調,並成為更好的自己。

1.習得性失助

「小的、更小的」成功的核心戰略:

作者:「比起效仿他人的行動和制度周密嚴謹的計畫,倒不如去做些小的、馬上就可以實踐的行動」

作者之所以看重這些“小行動“是因為它們間單且容易執行,而透過完成這些小行動所帶來的成功體驗,將會給我們帶來信心與動力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戰,形成正向的循環。但若是一直處於相反的情況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是我在本書最有印象的一章。我本身就是一位希望在各方面都準備好才願意開始行動的人,然而很多想嘗試的計畫大部分都在等待中化為烏有。閱讀這本書後,我才了解自己等待萬事俱備的行為,其背後的原因在於心中已經被失敗的記憶所佔據了,所以才以完美作為藉口選擇逃避。

作者分享心理學家馬丁 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 在研究動物的恐慌情緒時所發現的現象「習得性失助」。研究中將狗分成兩組,分別放入籠子並施加電擊,一組的狗可以透過以鼻子抵住按鈕的方式停止電擊,和另一組則是不管如何嘗試都不能阻止電擊的發生。而在第二天的實驗中,心理學家將阻止電擊發生的條件改成只需要跨越籠子中間的阻礙物即可。與前天有所差異的情況不同,第二天兩組實驗條件相同,可除了第一組的狗順利地逃出電擊外,昨日無論如何嘗試仍然被電擊的那一組則是都蹲坐原地不做任何嘗試了,因為它們已相信自己無論做什麼也無用,所以直接選擇了放棄。

該現象被發現後,其他學者也有通過人類來進行測試,最終卻得出初相似的結果。這代表著人類如果反覆暴露,在「嘗試也無用」的環境下,很有可能連自己原本可以做到的事情都放棄。因為過往持續累積的失敗記憶,很容易造成我們心態上的退縮。

此外,作者也提到「過高的期望」也是令我們陷入習得性失助的原因之一。過往的失敗使我們沒有信心,而為了守護自尊心的關係,卻又不斷為自己設定過高的目標,也相當於給了自己較高的失敗機率,如此一來則會陷入惡性循環之中。那要如何解決這惡性循環而導致的負面心理狀況呢?

方法其實很簡單,就如作者一開始所講的,將挑戰劃分為稍做努力就可以達成的小目標,透過一次次的「小成功」經驗,就能將自己從習得性失助的狀況中解脫出來,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信心。

我過去也曾經從其他書籍閱讀到相似的概念,它說的是:把想做的事情的強度,降低到不會讓自己感到厭惡、有壓力的程度。重點在於每天持續的有進度。做一隻穩步前進、完成目標的烏龜,勝過用百米衝刺的速度,把馬拉松跑成間歇性的快跑比賽的兔子。人生不比童話故事,在故事中哪怕兔子輸了,卻還是可以達到終點,可是我們的人生往往要面對的事情,卻是多過於單純只比一場比賽的兔子,若總是沒有進度,最終大部分的情況就只有放棄而已。

所以看到這一章節時,我腦中總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自己過去的一些學習歷程,不禁去反思自己過去學習上的錯誤。很感謝作者讓我重新意識到,不管在哪一方面努力,都要懂得依自己的能力去設定一個又一個與之相符的小目標,才能讓自己在追尋夢想時可以順利的邁出穩健自信的步伐,也令自己在所期望的道路上堅持下去。

腳踏實地的前行雖然樸素單調,沒有吸引人側目的誇張效果,但假如你要的是成長、是能堅持下去的心態,那『為自己設定一個適合自身能力的小目標』永遠是追尋目標道路上的最佳解。

放棄一步登天的想法、放棄要讓人大吃一驚的期望,在追尋目標的過程中,有時慢慢來反而比較快。“

2.忽視了現在的重要性

想問問讀者們,是不是會跟我一樣對時間感到焦慮呢?感覺好久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在一件事情上,忘記了時間的概念?

生活在資訊爆炸、變化迅速的時代,感覺只要一連上網路,在那一瞬間自己就會被數之不盡的訊息給埋沒。雖然知道大部分都是跟自己無關的事情,但是只要手機的訊息通知一響,自己就會反射性地區看一眼,深怕自己會錯過了什麼。這種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異常狀態是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的狀態。面對著因科技快速發展而劇烈變化的世界,總感覺再多時間都不夠用,感覺自己總是擔心這個又擔心那個。

擔心未來的不確定,也後悔著過去的不努力,然而當下該做些什麼的時候又無法好好靜下心來選出一件事情來做,好好做好一件事情。這樣的情況是否也曾經出現在各位讀者的生活中?

沒有萬事俱備的情況:

作者引用史賓塞 強森寫的《禮物》中的故事,來告訴他的讀者『現在』的重要性。故事中的老人想傳達是:「想要變幸福就要集中在當下發生的事情上」,以此告誡那些跟我一樣有著「瞻前顧後、猶猶豫豫毛病」的人,強調不管要做什麼改變都只能從“現在“去著手。過去已成歷史、未來無法掌控,我們能做的就只能專心地做好眼前的一切。

當一個人能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於當下時,那『現在』才稱得上『禮物』

少年與老人相識已經一年多了。有一天,老人給少年講了一個關於「世界最珍貴的禮物」的故事。老人告訴少年「收到這個禮物的話,你會變得更加幸福和成功。」少年雖然滿心期待,但卻沒有放在心上,因為當下他已經覺得很幸福了,而且能夠全心投入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一、二年過去後,少年開始對「禮物」產生好奇,於是他找到老人。但老人只是告訴他如同謎語一般提示「小時候最清楚,而且禮物就在我們周圍」。少年漸漸長大,但他不但沒有變得幸福,反而慾望越來越多。成為青年以後每天都過得很辛苦,雖然他很努力工作,但升值的機會卻被別人搶走,還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從失戀的痛苦中走出來。於是今年決心一定要找到那一份禮物,他閱讀了很多報紙、雜誌和書,並開始後悔期當初沒有搞清楚老人告訴自己的「禮物」。又過了一段時間,他鼓起勇氣找到老人,與老人交談時間讓他心情舒暢,老人告訴他這都是因為那份「珍貴的禮物」。「如果真的想要找到那份禮物,就回想過去最幸福、最成功的時候。你已經知道該去哪裡尋找了,只是你自己沒有領悟到。」青年見過的所有人中,老人是最幸福、最成功的,他從大企業的小員工做起,一直做到高層職位,可謂是一個傳奇人物,老人還有很多常來登門走訪的摯友。今年聽了老人的建議,暫時住進了山中安靜的別墅。他花了很長的時間在林中散步,回顧自己人生。「為什麼我的人生與老人不同呢?」他思考著,不知不覺間太陽下山了,青年回到住處點起了篝火。這時,她才注意到住處有這麼漂亮的壁爐,雖然不知道是誰蓋的,但他覺得一定不是普通的瓦匠,而是藝術家。青年一邊感嘆壁爐的設計,一邊想像著瓦工蓋壁爐時的心情。忽然青年想起了老人之前說過的一句話,「就像你清理草皮時就開心一樣,全身心的投入到現在所做的事情時才會感受到幸福。」青年感悟到「無法感受到當下這種心情的原因,是因為總是後悔當初做過的事情,而且對未來感到不安。」瞬間,青年知道了「禮物」是什麼,那禮物平凡的令人難以置信,它正式「現在the present」。

除了上述以外,作者也提到巴布森學院(以企業管理聞名)的羅伯特 羅什塔博士所做的「畢業生事業成功與否調查」。用它血淋淋的例子來再次的提醒我們,不要去為了等待萬事具備的情況,而忽略了現在的行動。

該調查的結果最終大大的出乎了這位投入全部熱情去教課的老師的預料,只有10%的人事業成功。但他在失望之餘,也找到了造成雙方結果差異的關鍵。透過問卷調查,他發現事業成功的那一方之所以成功在於「行動」,他們「實際上」有在創業,而剩於的90%則表示「正在等待」,等待一個永遠無法等來的完美條件

作者在這一章節所提出的兩個例子,都讓我明白「認真過生活」是把握時光、認真去面對當下每一件該做的事情。無論有什麼目標、期望,也都應該將它轉化在每天的行動上,而不是腦中的空想

若你曾經跟我一樣焦慮、不安,那不如跟我一起學習試著將注意力放在當下該做的事情上,努力把「現在」變成「禮物」吧!

3.沈沒成本謬誤

電子業、金融業、公職人員、律師、醫師、藥劑師… 等,過去熱門的大學科系、職業類別,現在還是人們心中的第一選擇嗎?隨著科技發展、政策的方向,出現了許多過去沒聽過,但現在卻耳熟能詳的新興職業,例如:Youtuber、遊戲直播主、Podcaster 、AI相關工作… 等等。

我還記得當初國中同學的夢想是當一位電競選手。那時候的我還覺得這樣的職業真的可以養活自己嗎?結果到我大學的時候,大學院所還出現了電競相關科系。新興產業的出現,往往都與科技發展有一定程度的相關。需求一直都在,而技術上的提升與普及,使過去沒能實現的事情,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在變化快速的現在,我認為若只是單純的追求當下最熱門的科系、最高薪的職業,有很大的可能會把自己的人生規劃搞的亂七八糟,因為變化總是來得太快,快到讓人措手不及的地步。讀書時還是大家心目中的熱門選擇,到了要畢業時卻又變得乏人問津。

我們沒有辦法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在某些東西出現前,我們總是會用以往經驗所累積而成的價值觀去做判斷,也因此我們若僅僅只依眼前的事物做判斷,那終究會受限於自己有限的價值觀,被其所困,找尋不出適合自己長遠發展的道路。那麼究竟從什麼作為出發點,才能在變化快速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呢?或許將目光轉向「自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預測未知時代的正確方向

作者說在急速變化的時代,最可以確定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更具體的來說是「現在」喜歡的事

同時也引用(未來學家)丹尼爾·品克的一句話:「年輕時不要去規劃,這個世界過於複雜而且變化無常,世界絕不會按照你的預想發展,但你還是要嘗試新的東西。」,以此提醒我們「不斷嘗試新事物」的重要。

世界在快速改變的同時,人也同樣在快速改變,所以我們都需要不斷去嘗試新的東西,透過一次次的實踐去探索自己現在喜歡的事情,敢於依當下最適合的道路去滾動式的修正自己的人生。

作者也告誡我們別因害怕已經支付的成本,而無法做出合理的選擇,陷入「沈沒成本謬誤」的錯誤之中。若真的不適合自己就不要讓自己硬撐下,這世界已經不再是靠努力與忍耐就能混出一片天了。

就好比說”18歲的自己”所選擇的科系,真的有必要一路走到底嗎?假如發現自己真的不喜歡,又或者是找到更適合自己的道路,那麼換條路走才是明智的選擇。或許一開始轉換跑道會打破原本習慣的安穩生活,但是從長遠來看,能走在適合自己的道路上才能走的久、走的遠,更重要的是走的開心。如果總是受限於現實的總總,僅是為了守住”當下的安穩”而忽略了成為更好自己的機會,那麼我們可能會在一份穩定卻不喜歡的職業中,慢慢的消磨掉自己對未來的想像並失去對生活的熱情。

我們不需要擁有超脫於世間,如同上帝一般的視角去找出最完美的一條路。 我們需要的只不過是從自身的興趣,不斷以「自身」為出發點,去探索「自我興趣、個人擅長、市場所需」三者交集處的可能性,去成為能發揮自身價值、獨一無二的自己。如同本章末尾作者引用亞里斯多德所說:「才能與世界所需交集在一起的地方才是你的天職。」

結語&祝福:

我們永遠無法清楚的預測未來,那倒不如就努力朝著自己現在內心所想的去做,用心體會人生旅途的風景,就算最終沒有美夢成真也無妨,至少我們活著的每一秒都是按照本心的去追隨夢想,而過程中經歷的種種也足夠自己回味一生。

然而現實的人生,每個人都清楚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總會有失敗、挫折、茫然沒有方向的時候,畢竟現實生活總有無數的挑戰在等著我們,但能意識到自己心態上的問題,才能讓自己去正視它,並找到調適的方法。

無論是”習得式失助”、”忽視了現在的重要性”,還是”沈沒成本謬誤”,這些都是個人心態上容易犯的錯。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跨出第一步的勇氣,但是在遭遇困境時,若能懂的如何面對調適自身負面的心裡狀態,就可以幫助自己走的更遠、更久,直至成功。

這本書讓我重新體悟到『心態』是能否堅持的關鍵,而改變的契機或許就只是『試了一次』而已

祝福喜愛閱讀的讀者們都能敢於嘗新的事物,並且都能用合適的方法保持正向的心態、堅持下去,讓過程中的每一個點都能在將來連接成美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