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本現實》

你是否曾經因為家人、朋友所做出的選擇或行為而感到內心的不平衡,認為對方是這麼的不為自己著想,並感到內心受傷呢?

也許你應該轉換下自己那受害者的想法了。

下面兩個觀點的分享,也許可以讓你更理性地去看待這個世界,並用一個獨立自主的成年人該有的姿態去面對人生,拿回內心的平靜與人生的主導權。

1.人必須滿足自身,才能考慮他人

在資源有限的世界中,生存本就是一場競爭。有幸出生在台灣的我們雖然不需為了最基本的吃穿而煩惱,但是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脫離了競爭(學業成績、職場晉升、銷售業績、男女交往…)。若是每個人沒有被所扮演的腳色(父母、子女、男女朋友)所束縛,那麼人的天性本就會優先考慮自己,我認為這不是自私,這不過是為了生存罷了,無論我們是否接受,這就是社會的現實。

每個人都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欲望,但在學校教育的薰陶與社會對各種角色、身分的期待下,我們常會忽略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而活,畢竟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有自己要扮演好的角色,並為此努力奮鬥著、肩負起該扛下的責任。但是為了可以更好地扮演自身的腳色,我們就必須先去滿足自身需求,才能考慮他人

反過來說,這也就代表有時他人做出的選擇會由自身利益為出發點。這無可厚非,因為換做是我們自己也是如此,所以對於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則無需強求和預設立場,也不要因雙方的情感與角色上的關係親近,從而對他人設定過高的期望。

舉例來說,不是因為對方是你的父母就有必要無條件資助你,也不是因為彼此是男女朋友的關係就理所當然的一定要對方為你做些什麼,更不因為我對你好,你就一定得對我好,像這種出於情感的牽扯,想要對方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的想法其實就是一種”情緒勒索“。

這樣的個人情感的期望和假設,往往扭曲了我們對事實的認知,造成不必要的衝突和矛頓,但如果我們都有「人必須先滿足自身,才可以考慮他人」的觀念,懂得換位思考,那麼我們就能平靜地接受生活上那些”下意識認為的不公”

2.不要以對價的心態去與人相處

我們會感到受傷、不平衡,很多時候只是因為我們陷入了”情緒勒索”的泥沼中,而之所以會如此,我認為是因為我們將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帶入了一種”利益交換”的概念,從而讓人與人之間原本純粹的善意變了調。

我們的文化中有著”禮上往來”的觀念,它代表人際相處上的善意互動,也讓我們下意識的認為被幫助的人都有義務回報給自己。雖然我們不會明面上去說,但是人或多或少都會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可這無形之中也等同於給自己的內心送上了一個枷鎖,成為了負擔。

我們是生活在充滿各種意外、不公的現實世界中,而非過於理想化的烏托邦,所以並不是每一件事會按照自己的期望發生,更別說是這種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轉換一下與人相處時的心態,要以有能力去幫助他人、去愛人的自己為榮,為自己有能力去給予而感到快樂,而不是將關注的重心放在授予者的反饋上

假如自己總是抱持著對價的心態,不但會讓自己不開心,也會違背了原本做好事的初衷。

結論:內心的平靜來自心態上獨立,握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上

俗話說:「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所以還是靠自己最好,我認為”情緒勒索“以及”對價的心態“兩者的共通點就是「心態上的依賴」,總是期望靠著別人幫助我們什麼,而不是抱持著人生我做主,一切靠自己的態度去面對所遇到的大小事,這樣不但會讓自己下意識地把自己當作受害者,同時也會阻止了自己成長的機會。

所以我們若是想拿回人生的主導權與內心上的平靜,就必須做到心態上的獨立。唯有不把希望寄於他人,才能不受外在事物的影響。因為我們都清楚我們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所能做的就是將自己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人事物上,專心於我們可以控制的事情,在自己的規劃中一步步的前行。我認為只要全力以赴,那怕結果不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樣,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也值得我們回味了。

懂得改變我們處世的心態,才能有一顆堅強的內心並在這社會中活得自在,不會因生活的種種而內心受挫,請記住「社會本現實」